站在支教学校的走廊,望着孩子们嬉笑奔跑的身影,回想这一学期的点点滴滴,心中满是感慨与感动。这段支教旅程,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,更是一场以文化育人、以真心换真情的深刻探索。我始终牢记使命,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资源,将黄河文化融入教学,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,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教育的温度与力量。
支教地位于黄河中下游,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深厚的地域文化与自然资源。为了将这些宝贵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,我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当地的博物馆、文化馆,与民间艺人、老教师交流,深入了解地方特色。课外活动时,我以黄河在本地的流经路线为切入点,结合地形地貌,通过图片展示,让学生直观感受家乡与黄河的紧密联系。音乐课上,我挖掘到当地特色的黄河号子,邀请民间老艺人进课堂现场演唱。雄浑激昂的号子声,仿佛带大家回到黄河岸边人们齐心协力劳作的场景。学生们学习演唱号子,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和技巧,也深刻体会到先辈们在与黄河共处时展现出的坚韧与豪迈。
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,在教学中,我致力于将黄河文化、黄河精神融入每一门学科,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。在语文课上,我围绕黄河主题,开展了系列专题教学。从《黄河颂》的慷慨激昂,到古诗中对黄河的描绘,引导学生通过朗读、赏析、创作,感受文字中流淌的黄河情。组织学生开展“我心中的黄河”征文活动,许多学生用稚嫩却真挚的文字,表达了对黄河的敬畏与热爱。
五一劳动节期间,开展了“劳动实践周”活动。带领学生在学校的小花园里种植蔬菜,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。从翻土、播种到浇水、施肥,学生们全程参与。看着自己种下的种子发芽、长大,学生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通过劳动实践,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。
支教岁月,镌刻成长印记这段支教经历,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成长之旅。在教学实践中,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,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,因材施教。面对教学中的困难和挑战,我学会了独立思考、积极应对,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。支教的时光已然结束,但教育的使命永不停歇。我将带着这段经历给予我的成长与感动,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,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,用自己的力量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,让文化之炬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。
(文:侯欣秀 李长硕,审:杨康宁)